close
今天的新聞提到可能今年的畢業生會有一半的人失業!
家長一路上苦苦栽培孩子就是為了念個不錯的大學,畢業有不錯的工作機會,可是沒想到職場是另一個學習的開始阿!
而且最後在職場決勝負的往往不是學歷證照或科系,我們太重視的東西,反而複製出更多一樣條件的孩子,這樣叫競爭力嗎?
本來不想寫參觀學校的事情,可是我想分享這次說明會中精彩的內容。
因為這所人文小學的創辦人分享了很多不錯的觀念,也介紹了學校本身的特色。
位於台中市區的學校,因為租約即將到期,加上校地不夠,已經另覓校地。
最令人驚訝的是他也將辦學的夢想擴大,即將在三義的六公頃園區興建從幼稚園到高中的書院式學習村。
我想私小的蓬勃發展也是有許多教育理想及家長在支撐的吧?
我這次的內容不再強調學校的介紹,只是分享其中跟教育有關的部分。
今天的主題是什麼是小學教育?什麼是人的教育?
這個社會上擁有的東西很多(像是車子,房子,首飾精品..),但是享有的東西很少。(一草,一木,一個擁抱)
家長聽別人說學校好不好?不如自己去參與去了解。
教育無他,在人與人之間。成為一個人的工作,而現在教育被潮流化被物化得很嚴重。
有一句話說:所謂的流行!常常意味著過時。而當所有人都告訴你往那邊去的時候,就得小心!
家長努力給孩子選學校補習,努力地塞知識給孩子卻沒看到人與人之間的疏離。
選學校不在大或小,而在於真實的活動,而且是否有能力可以面對每個孩子的發展。
教各位家長一個最簡單選擇小學的方式,那就是早上七點半的時候到校門口看看,看看孩子怎麼上學?
感受一下他們上課的表情,上課的態度。
學校規劃一年一座山,一年一條河。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山河。
一般家長跟孩子都把上山當成目標,爬上山了就急著下山,也因此很多人把爬山當成苦差事!
爬山是為了讓孩子學會呼吸學會步伐,學會自省、團對合作跟體驗四季的變化。
登山的目地不是為了攻頂!而是要享受過程。
上山花了多久的時間,就該花多久的時間停留,好好感受。
學校規劃親近山親近水的課程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知道怎麼保護自己?怎麼面對山面對水?對大自然保持一份崇敬的心。
全世界共有13種土壤,台灣就擁有了11種。加上四面環海,台灣真的是個自然資源充沛的寶島。
曾經問過家長一個問題,你們認為孩子具備競爭力的成功條件有哪些?
很多家長說大學畢業、有證照,會英文電腦...。如果成功的條件有一百項,這些可以被分數化評量的卻只佔百分之十。
剩下的百分之九十呢?有的人會說熱情,誠實....這些都是沒法被考試被硬塞的東西。
偏偏現在的家長花了百分之九十的時間,在追求孩子百分之十的條件上,而偏偏那些條件教出來的孩子幾乎都差不多。
仔細想想我們會去在乎身邊的同事是哪個學校哪個科系嗎?我們反而比較喜歡他的人格特質,像是熱情,樂觀...。
那百分之十的可以被評量的項目,也就是看得見的人文知識。
剩下那百分之九十的,不可以考試的,但可以豐富生命的,我們稱為人文素質。
學校除了重視人文素質跟人文知識的均衡,也考慮呼跟吸的規律節奏,將上午與下午的課程做了調整。
因為當孩子掌握生活中的規律節奏,才會有安全感,也才是一切學習的開始。
教育是人教育人,而不是讓知識教育人,讓人成為知識的工具。
學習是一種內在動力的啟發!古之為學為己。因此促進孩子自主學習,為己而學,這樣的態度與價值觀是孩子可以依賴的。
小學期間要讓孩子做這三件事:掃地,洗碗,收拾整理自己的東西並且定位歸位。
分享三件永不浪費的事:
1.愛。愛不用怕給得多,但是要有原則。
2.自然。大自然隱藏了所有的知識,是所有創造力的來源。童年應該多跟自然接觸,才能累積更多的美感觀感。
3.美。欣賞美的作品,傾聽美的聲音。美的庫存是人文素質氣質的來源。
最後分享兩首簡短但卻發人深思的小詩。參觀愈多,發現獲得越多!也越來越清楚知道自己要走的要選擇的是什麼了!
沒有別人--米瓦小詩
有人可以教你A、B、C、D
有人可以教你加、減,乘、除
有人可以告訴你怎麼騎腳踏車多練習就會
可是
沒有別人
能告訴你要喜歡什麼?
有人會教你怎麼買票乘車
有人可以引導你讀地圖
找到昆明和大理
天文學家陪你仰頭看天
述說星星的故事
可是
沒有別人
能告訴你去愛誰?
阿婆會教你怎麼醃梅子
舅舅會教你怎麼抓青竹絲
媽媽會教你兩頓飯間能做些什麼事
可是
沒有別人
能告訴你怎麼去感受?
因為
你的感受是你的感受
整個大千世界
沒有別的人
像你那樣子感知你的感受
花 -- 陳惠敏創作(請用台語念)
一蕊花 若要開
要有風 要有雨
日阿瀑 雨阿沃
自然開 自然美
土若肥 拓整片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