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堅信處罰是最好的警惕孩子方式。
甚至我相信越應該在犯錯初期重重處罰,讓他永遠記在心底。
是啊!是記在心底,但記得的是當時被處罰的情境,還有恐懼不安全的感覺。
所以我家小夏哥哥在我的嚴厲處罰下,變得唯唯諾諾沒安全感,但是他還是會不斷重複犯錯。
結果這樣的處罰,大人小孩都沒占到便宜,可以說是很失敗的處理方式。
在了解孩子的生長階段後,我逐漸可以理解每個年紀的孩子有他的不一樣。
我知道很多家長跟老師都希望孩子可以當個"乖乖"的,不搗蛋,聽話的孩子。
所以把孩子留在電視機電腦前,給他東西吃,不吵鬧就是乖孩子。
但其實這樣作只是逃避問題,甚至讓孩子失去很多學習的機會。
三歲以前的孩子只看見自己,甚麼東西都是我的!根本無法作到分享。
五歲的孩子開始看見自己之外的部分,開始將觸角伸向世界。
如果不去懂孩子,只是一味地用處罰的方式來處理問題,我相信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講到這裡,我不得不稱讚一下小夏哥哥目前的導師。
進入小一的小夏哥哥,七歲的情感期開始發展。
結果他不太會處理及面對自己的情緒,有多次的失控狀況發生。
老師他跟我們溝通了解家裡的相處狀況,還有孩子的反應。
甚至老師還問了心理醫師的朋友,就是希望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雖然這中間過程也曾因為太過激動而差點傷到同學,但很感謝老師的處理得宜。
同學也以包容的方式幫助他逐漸調適。這都是很難得的!
處罰,本身的出發點是為了讓孩子記住他的錯誤,並且走向規範的那一邊。
如果老師及父母太過仰賴處罰,而忽略孩子的感受還有整個問題的始末。
處罰,其實只是讓大人出一口氣,給小孩子威嚇罷了。
而且這一招用到後來就很容易失效,因為你無法了解孩子,孩子當然無法心服口服地去接受。
更不用提處罰背後,希望孩子走向正面的目的。
看見前幾天殺全家的那個新聞,那明顯的就是因為處罰而造成的一輩子陰影。
處罰,可以使用。但是得是在孩子了解為什麼被處罰的前提下。
如果只是用嚴厲的方式對待,孩子是感受不到其中的愛與期待。反而是負面的仇恨及報復。
講到這裏我就覺得快樂的本質很重要!
如果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老是用嚴厲,處罰,斥責的負面態度去要求孩子。
孩子也會學習這樣的負面方式,甚至把他的人生帶進黑暗的淵藪中。
如果老師及爸媽有同理心,跟著孩子一起去面對問題,而不是讓孩子一個人去承受所謂的負責任。
我相信孩子感受到的是愛還有正面的意義。
拉拉雜雜寫這一堆,是因為最近有一些感觸。
我覺得界線是孩子跟我們都仍在學習的這一塊。
只是孩子他得透過不斷地碰撞,挑戰大人的界線過程中去發現,去了解他在哪裡?
我寧可孩子在這段摸索期經歷情感的碰撞,而不要他到了國中才開始尋找自己。
如果沒有經歷過這個階段,青春期的孩子恐怕是更叛逆的。
別忘了!情感是想像力與創造力的來源。
因此我會希望大人在使用處罰這件事情前,可以多三思。
不要只是為了怕麻煩而已,就濫用處罰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