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時間過得真快,小夏哥哥的小一上學期即將進入寒假。
昨天是學校的家長分享會。
在分享會上聽了幾位家長的分享,我覺得感觸良多。
首先是校長的分享。
校長本身是第一屆華德福學生的家長,後來因緣際會走向辦學之路。
走過十年華德福,老大已經是建築系大學的學生。
校長常常會去反思優缺點是什麼?華德福的孩子面對社會化的挑戰是什麼?
在這次迪化街參展的過程中,發現前幾名的孩子都是因為從小就在藝術人文部分著墨。
華德福教育強調藝術的重要,並不是要孩子成為藝術家,而是要他的生活有藝術內涵。
畢竟藝術內涵會影響心靈的品質。
華德福教育中的孩子很強調動手作的這個部分。發現體制內轉進來的高年級生非常缺乏動手的經驗。
體驗創作的動手,藉由過程的完成,而有了自我完成的經驗。
而這部分能力會影響到他未來獨立的能力。所以動手作的經驗很重要,重要的不是結果的好壞,而是過程的參與。
所以現在一年級的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的畫都還是一片混沌不明,其實孩子正透過不斷重複的練習,而逐漸展現每個人獨特的本質。
在現在的二三年級身上就可以看見這一部份的展現。

家長不妨把孩子在學校的所有作品收藏起來,未來回顧時可以當成孩子的成長過程記錄。

第二位分享的家長,孩子是剛轉進來的國中生。
國中的課業繁重,連續八堂的測驗及教學,卻讓孩子一點都不清楚自己在學校學了甚麼?
當媽媽的會擔心孩子基測的部分,孩子反而安慰媽媽他可以去讀夜校,白天打工。
來華德福就讀之後的轉變很多,上課第一天他回去分享今天一整天他上的課程。
透過操作帶入了抽象的觀念,他會清楚未來要的是甚麼?而且過去他不太會處理同儕間的摩擦,現在他可以了。
在第一次爬山的時候遲到,結果沒帶午餐的他本來很緊張,沒想到老師與同學都與他分享。
在這裡他開始會關心同儕,因為老師用愛的方式取代責罵處罰,他也學習去處理事情和人際關係。

校長說,因為成績掛帥的主流價值,所以很容易被忽略孩子的其他發展,而只重視分數標竿。
華德福教育在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是在孩子被接納的狀態下,給予適當的方法。

第三位分享的媽媽,孩子是六年級生。
家中的獨子,因為不要輸在起跑點上這句話,從小只要父母能給的就盡量給,所以請家教,上安親班都有安排。
可是孩子似乎沒有興趣,而且因為比較不會讀書,個性比較活潑就被老師貼了標籤。
有一位從事補教業的朋友說,曾經問來上課的孩子說:你為什麼來這裡?結果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回答不知道!或者是是爸媽叫我來的。
孩子轉來讀書之後他發現孩子很快樂。他覺得華德福教育給孩子最大的改變,就是讓孩子知道他未來要做甚麼。

第四位是小二的媽媽。
孩子是比較敏感的孩子,從小成長的過程就比別的孩子需費更多心力。結果到另一個理念學校上課很不開心。
除了因為遷校,還因為人際關係的處理不好,讓孩子不相信老師,甚至整個封閉不願意上課睡覺吃飯。
來到這裡的頭幾天他都躲在教室的窗簾後面,結果因為同學及老師的用心。
孩子慢慢放得開,不再排斥手工,有安全感,甚至可以和高年級的哥哥姐姐說說笑笑。上課變成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校長說華德福強調的是社群。社群會讓孩子找到更多的兄弟姊妹。
二三年級的家長凝聚力很強,常常會一起約出去交流活動。希望小一班級也可以效法。

結束前校長說教育有三種方式,一種是鞭子(棍子),一種是前面放胡蘿蔔,後面放鞭子,最後一種是點燃孩子得熱情。
我深深可以體會校長講的這三種教育方式的差異。

我想華德福教育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第三點。而這也是華德福教師最難得的地方。
要點燃孩子的熱情,前提是老師也得具備生命的熱情。
老師是華德福學校最重要的資源。因為老師除了得自己編教材之外,他還得看到孩子心靈的那一塊。
如果沒有去了解孩子,去轉化孩子的衝突及精力,一直用賞罰的方式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因為問題還是存在,只是被藏起來。甚至會變本加厲朝地下化發展。

除了學校的老師用心外,我覺得家長的配合也很重要。
如果可以遇到愛孩子懂孩子的老師,還有一群理念相近的家長,那就真的是一件超級幸運的事情了。
另外我也很同意八年級家長講的話,走進華德福應該是一家人一起改變,不應該只是孩子與媽媽去面對。
所以繳一分學費,全家人一起學習改變就是最划算的交易了。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lly 的頭像
milly

天空下,我~飛翔!

m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