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三個多月以來,我們家的收入歸零,所有消費開支都是從存款一點一滴的流失。
我們並不富有,存款也不到二十萬。
在超市買菜遇見昔日的同事,他問起我們的近況,我跟他說老公還在休養身體,想要多陪陪孩子。
他開玩笑說:這麼多個月沒收入,你們"本金"很粗哦?
哪有啊!我們只是在不同收入的狀況下有不同的消費支出方式。
當收入比較寬裕的時候,也不能多花錢。
一樣要節省支出,一樣要存錢。
養成簡樸的習慣,這樣當收入減少的時候,受到的影響就比較小。
而這也是當父母得示範給孩子看的。
很多父母努力工作增加收入,幾乎都是為了讓孩子有好一點的生活與選擇。
但是通常也只有讓孩子感受到"物質滿足"的這一塊,完全無法理解父母的辛苦付出才能換得收入。
所以孩子也習慣這樣被滿足的生活方式。漸漸地也覺得父母對自己好都是理所當然的!
這樣的想法很要不得!偏偏這也是父母在無形中示範給孩子看的。
因為愛孩子,捨不得孩子吃苦。
所以盡其所能地供養孩子的一切,不讓他幫忙作家事,甚至連自己的生活一切都由父母包辦。
這樣的父母的確是很愛孩子,但是他也剝奪了孩子思考與體驗的機會。
這三個月以來我就跟兩個孩子說:我們家現在沒有賺錢,所以要省錢。
如果阿公阿嬤要買玩具衣服給你,你看你的玩具衣服是不是很多?而且阿公阿嬤也沒有賺錢。
你要跟阿公阿嬤說:阿公阿嬤你們人來就好了,不要花錢。
讓孩子了解家裡的狀況,參與家裡的情況。這樣孩子也才有機會去感同身受,甚至設身處地為家裡著想。
一次兩次,自己也得跟著調整成不要亂花錢,要節約的態度。你會發現孩子其實也會感同身受的。
前兩天帶小綠妹妹陪小夏哥哥一起上學,準備走回家的時候小綠妹妹說:我口很渴!
我試探性地問他說:那要買豆漿喝嗎?小綠妹妹想了一下說:不要好了!我回家喝水。因為要省錢啊!
小夏哥哥我也慢慢地讓他參與家事,甚至幫忙媽媽提購物袋。
就因為自己洗過碗,所以他知道洗碗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他就會說:媽媽,我怕你太辛苦!學校的碗我自己洗。
甚至有時候在外面待到快吃飯的時間,問兩個孩子要吃甚麼?他會說要省錢,回家煮飯就好了!
父母在為這個家付出努力的同時,孩子也得感受到自己是這個家的一份子。
家事,不應該是媽媽爸爸的事情。住在這個家的每個人都得為這個家付出。
所以我主張父母愛小孩沒錯,但不應該剝奪他學習成為家裡一份子的機會。
給他機會學習照顧人,學習懂得節制自己的慾望,學習分享,學習動腦筋解決問題。
如果你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只會給,一味地滿足孩子的需求,那孩子的胃口也會被養壞慣壞。
長大以後一點都不懂得感恩反省,反而認為父母對他好都是應該的!
這讓我想到最近聽到一個爸爸跟兒子吵架,爸爸說:你再這樣我就不要給你錢!兒子說:沒關係!反正你死了以後還不是全部都變我的。
我的感想是當人都已經把別人對他的一切付出,視為理所當然跟應該的。
那也表示他缺乏自省的能力。只會眼巴巴地等著別人給他對他付出。
最近是稻子收割的季節,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越是飽滿的稻穗,越是垂得更低。
當父母的除了給孩子愛之外,也得給他一個學習同理心的機會。那也將會是影響他一輩子的人生態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