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醫學之人智學觀點

翻譯:LU 翻譯日期:2010.6.3 翻譯地點:台灣台中市

說明


最初的原書是德文的Das Bild der Menschen als Grundlage der Heilkunst.
然後翻譯成英文的The Anthroposophical Approach to Medicine. 我買的這本書可能還不是最新版,
因為英文書上有寫明, 在出版的當時, 德文原書已經要出第二版了. 我讀的這個英文版本是Otto Wolff於西元1973年寫的序,
於西元1982年由Anthroposophic Press公司出版.

我一個人當然沒辦法當通篇文章的翻譯, 何況我更沒有能力作注釋與補充. 如果按照史丹納的文本練習法來研讀, 肯定會相當耗時,
我沒辦法跟上IPMT每年的課程進度. 因此這裡的敘述只能代表我個人在研讀之後的初階感想,
很可能我在後面的地方或者自己個人的時間有新的領悟或做了新的修正, 但是我不見得能夠回來補正或修改. 這點請讀者自己注意, 也就是說,
這類人智學的著作最重要的還是自己去研讀與領會, 我在這裡所寫的東西只是代表我個人在僅讀到第一遍的簡單整理, 出錯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我並沒有很多的個人時間去做統整或分析性的整理工作, 請大家務必體諒. 人智學或人智醫學, 在很大的程度上來講, 畢竟是需要各自登山,
才會看到自己的日出的.

歡迎所有的指正, 補充, 對比, 評論, 以及指教.


Chapter I 引言



生命


生命的起源是不能由一群物理成分的聚集結果來解釋描述的。例如有一個必要的元素被加到二氧化碳和水這些沒有生命的物質上,以形成有生命力的碳水化合物。人們以這樣的方式來研究光合作用。然而,光並不只是電磁波的現象。光,除了可見光的一面之外,也有超感受的質性。而可見光的光譜只是植物生長時必要的部分;除了陽光,宇宙力,尤其是來自行星的力量,也對植物生長過程有影響。而這些來自行星的力量跟用物理學可以偵測的光射線是沒有關連的。雖然這個想法可以被清楚地抓取出來,也已經被實驗研究,但事實上它仍然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未來這類的研究會讓人們對這些力量的不同作用有更多的瞭解,就像今天我們分析物理物質一樣。

行星力量 --------> 有生命力的物質
.行星影響
.光
.熱

.二氧化碳
.水
.鹽
地球物質(土) ---> 有生命力的物質


於是有兩個元素必須一起工作,以形成有生命力的物質。有生命力的物質(例如澱粉)的形成與發展,就是特定生命有機體的特定本質的功能與表現。植物實體的印記可以經由它內在結構的追蹤而被發現出來。

潛在於生命之下的有機構成定律,被史丹納的靈性科學稱為:以太體或生命體。以太體有一個超感受性的天性,也只能被具有超感受性的有機體所感受。因此以太體不是假設性的力或任何被邏輯推演出來的存在物質,而是一個活生生可以被感官器官(而不是電磁學)所感受的存在。在古代,人們還有能力去感受以太體。在古代的埃及,他們稱之為Ka,希臘人稱之為Threptikon,Paracelsus使用Archaeus這個詞,幾乎對應的就是以太體。

每個生命都有他的以太體,以太體有一個組成的活力以及有一個它自己的結構計畫。接著,代謝用的物質就被以”表現該特定有機體實體的方式”來使用,而不是”代謝用物質本身的本質”。在上面的例子,澱粉是碳水化合物,由碳、氫、氧組成。這三者結合成為澱粉的方式並不是由這三者來決定的,而是由該植物負責規範生長與形成的以太體來決定。以太體利用了這些物質的特性,但不是任意地或依據這些物質在無機世界各自的本質。反而,以太體以對應於結構計畫的方式來使用這些物質。像這類最純粹而不受干擾的生命表現,就是植物世界。



動物王國


從植物發展,動物層次則有一個完全嶄新的步驟。動物不能被以一個更高等的已發展植物來理解。相反地,在典型的動物代謝作用,植物的代謝作用是反過來的,而且是墊基於氧化作用而不是還原作用。植物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新的物質經由光合作用被建立在碳的結構上。在動物與人類,發生的是相反的過程。身體有生命力的物質是持續地被燃燒,被分解,然後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被呼出。因此動物體有兩個相反的過程:形成有生命力的物質的合成代謝作用、以及分解有生命力的物質的分解代謝作用。動物不只是像植物那樣是活的,還會牽引出一個有知覺的心靈到牠的身體。這個高等動物而有的醒著、有意識的狀態,跟分解代謝作用是連結的。透過這個狀態的感官,心靈是有活力的。相反地,植物就被描述成睡著的。認知到”在生命王國裡,醒著狀態是伴隨著分解代謝作用、而不是合成代謝作用”,是很重要的。這個事實將會深遠地影響醫學以及教育。

在植物,從表面來看,被當成一個有功能性、活著的有機體。在動物,則典型地形成了肺、腸、體腔、額竇、上顎竇、膽囊、膀胱等內部腔室。內部腔室的形成正是一個典型的動物特徵,跟代謝分解作用有關,也因此動物才有感官能力。

透過這些合成與分解的代謝作用,生命所必需的東西持續被克服、翻轉或限制。史丹納的靈性科學把動物生命有機體裡面有活力的精神力稱為心靈體或星芒體,因為星芒體是跟星球世界的某些領域是有連結的。這些連結曾經被廣泛地理解,但已經被遺忘了。只有在zodiac(希臘文 zodiakos kyklos: 動物循環)這個字能證明這個今日已經不再被理解的古老知識。Paracelsus仍然引用這個星芒體的概念。



人類


從更高的層面來看,在人與動物之間,也有跟動物與植物之間一樣的不同。人類並不是一個更複雜與特別化的動物。所有人與動物形態學都無錯誤地指出一個事實:人不是生理上比動物更特別演化的,除了腦之外。即便人類擁有智慧,腦並不能構成人類獨特性,只能當成是人類”思考的靈性神秘性”的部分生理基礎。動物也能完成一些需要智能的工作,可是沒有思考這個實體。當人類叫出他所有認知能力的全領域的時候,他可以得到智慧,而智慧只能透過靈性的緊密活動(人類的我)才能獲得。當然動物也有很大的智能表現,例如建造蜂巢、建構鳥巢、候鳥的遷移性飛行等,這些通常都歸因於動物本能。這些不尋常、充滿智能的動物行為,都完全是無意識的。即使是這個明顯的智能,動物也只能表現很少的智能。只有在人類,智能會變成有意識的。人類還有一個必要的特徵,就是他可以牽引出根植於他身體(更精確地說,以太體)的智慧,而且將之帶入意識。

人類事實上在他的有機體有動物定律(星芒體),就像動物有植物定律(以太體)。人類回推,以便有一些其他的東西可以打開。人類沒有比動物有更強的驅動力。人類不是更高度演化的動物;相反地,人類完全在不同的動作基礎上行動。這些不完全來自於有知覺的反應、依據個別化的動作,也是來自於靈性。當然這些驅動力與這些動物性(心靈的)動作都在人類身上有扮演角色(人類並不是沒有這些而活著),但是這些不能指出人類可以這麼特別的原因。這是因為另一個層面:靈性。人類稱呼他自己的這個靈性部分,被標註為我。

當心靈與靈性的區別是不被理解的時候,這些連結的真正理解是被隱藏的。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有部分是彼此針對的。靈性是在心靈之上,而且駕馭心靈,就像動物性元素駕馭以及壓抑植物性法則。動物驅動力的表現只有在人類才能被靈性所管控。在古代,這個心靈與靈性的關係被用騎在馬上面的騎士來圖示。靈性是一個特別不尋常的法則,這個法則就是人類感受到自我。有這個人類特徵的”我”,直立站立、說話、思考,都容許人類去表現他自己。歌德說,”讓人類高尚、有幫助的、是善的!這將讓人類和所有我們已知的生物區別開來。”在這裡,一個道德品質被祈求出來,而這個道德就是獨特的人類靈性的表現。

人類 我(自我) 靈性
動物 星芒體 心靈
植物 以太體 生命
礦物 物質體 死亡

上列關於自然界四個王國的知識是非常古老的。當我們對自然科學的現代研究轉趨向生化學的時候,人類的生理本質是很少被探討的,而且對身心靈交織的洞見也已經大部分都遺失了。

然而人類是第一個也是最一流的靈性生物,人從創造(適合靈性的)身體的神性世界接受一個我,經歷進入肉身的過程(也就是胚胎時期和兒童時期),他製造越來越多他自己的工具。人並不是遺傳與環境的產物,相反地,他很純粹地利用遺傳與環境,來當作轉化與修飾他個體獨特性(以展現他自己)的原料。如果沒有瞭解人類的四個體和他超敏感的部分,我們無法完全理解或感激在身體發生的過程。

要學習作用於人類有機體的力量彼此的交互關係,也是可能的。這些一樣是現實的,但是要瞭解他們的方式是不一樣的。這類的研究對於瞭解人類有機體的多形性是必要的。只有當我們墊基於對人類這些力量結構的研究,許多病理表現才可以被理解而且被認為是有意義的。



人類的三面向


對個別器官的研究提供了器官功能的重要資訊。要找到器官對整個人體的重要性,必須研究這些器官個別功能到底表現了什麼意涵。也就是說,必須從觀察一個器官,進展到觀察在器官裡面的動態作用。經由這個途徑,才能知道有多麼不同的器官在一起而組成一個有功能的系統。以感官器官為例,很容易看到他們分享了什麼。他們給予人類心靈一些外在環境的資訊(例如眼睛和耳朵),或者人體體內的資訊(例如平衡、溫覺、觸覺)。所有的感官器官都跟神經系統有一個清楚的連結,傳遞到腦部。事實上沒有意外地,最重要的感官器官是集中於頭部(眼、耳、鼻、舌、耳朵半規管等)。頭部裡面也是神經最大的集合地:腦部。這兩組器官可以被視為是一個功能單位。如果繼續看動態、表情、從神經感官系統能觀察到的作用力關係,我們必須同意(不是意外地):在頭部負責感知動作方向的器官,是從外而內的。光、動作、營養從這些器官流入到有機體體內。事實上,這些感官器官就是門。他們就是要讓東西盡可能地不改變去流經過,像光經過眼睛、聲音經過耳..等。感官器官越少改變這些,他們越能展現他們的功能。為了這樣的感官活動,休息是一個必須的狀態。因此,頭部是身體裡面在動作的時候最少動的。因為沒有器官是在腦部搖晃的時候還一樣的敏感,腦部有很多裝置來中和這些動作的衝擊,例如脊柱與軟骨的彈性、腦脊髓液的緩衝..等。

在神經感官系統的所有有特徵的連結裡面,溫覺與冷覺是最引起大家興趣的。任何人都知道體溫在人體內分佈對於人體活動是很重要的。很多觀察指出頭部神經系統不能在超過一定的體溫之後還運作正常。例如有俚語說:要冷靜思考,就要保持一個”降溫的頭部”。相反地,發燒時太多的血流很清楚地會讓感官器官的功能部分失效。要讓功能沒有被打擾的話,神經感官系統需要不只是休息,還要調節體溫到一個冷度。

當我們思考到休息與冷覺在神經感官系統佔優勢,而且也是”沒有事情發生”的理由的時候,很顯然地這(例如跟肝臟比起來)幾乎是沒有任何代謝活動。這樣我們可以瞭解為什麼神經與感官細胞展現了最低的生命力。一個神經細胞幾乎在出生之後就立即失去細胞分裂能力,幾乎沒有任何真正的(代表生命展現的)生長。眼睛多數部分都在實務上沒有展現生命力。當我們探索這個想法,我們在這裡先簡單地整理,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神經感官系統,生命的反面:死亡,是有活力的。這些器官的多數在我們活著的時候都已經幾乎死亡,而且因此才能實現他們的功能。因此,在眼睛的水晶體,沒有血流、只有最少的代謝作用。對大腦白質也一樣。很明顯地,人不能只靠這些器官組成,生命自己必須連結到更多的器官。有上述趨向休息、冷與死亡的動力,很明顯的,會有另一邊的作用存在、而且是在體內其他地方是有活動性的。

事實上,這些具備相反趨向的器官是很明顯的。例如,像肌肉這麼有特徵的器官就具備了這個作用。廣為週知的,運動員的體溫對肌肉不受干擾就很重要。有了體溫,代謝就會加速,活動力就增加。運動與熱是互屬的,就像靜態或休息之於冷一樣。

動作這個字詞應該被拿來指稱不只是外在姿勢的改變,也包含代謝過程裡面物質的轉化。因此,體溫起因於燃燒、氧化、一個物質最緊密的轉化作用。

有很多器官的主要作用都是這類的物質轉變與轉化。最常見的代謝作用的重要器官是肝臟,在肝臟,所有種類的物質都在這裡持續地轉化。

這樣的轉化(緊密的代謝過程)不只是在肌肉與肝臟,在小腸、腎臟與血液也有。它們都可被視為是代謝轉化作用的場所。它們展現了代謝過程,它們可以被稱為代謝四肢系統。

事實上,這些器官還展現了跟生命的關連。生命與肝臟這兩個字詞在很多語言都是語源學上相關的。如果照肝臟所有展現的機能來看,可以瞭解到肝臟就是生命的重要器官。生命力就是透過物質轉化來展現。

神經感官系統與代謝系統是相對的位置,不只是它們的主要器官是分開的,它們的趨向與參與現象都是彼此相反的。

當我們看到神經感官系統的趨向是讓外界穿入體內,代謝系統的趨向則是消除。取代了拿取與被動性,代謝系統是給予出去以及主動性,以及對外在環境產生影響。

如果只有這兩個相反的系統存在,它們就會放入一個無止境的戰爭中,而抵消了它們雙方各自的作用,就像冷和熱合在一起會變成一個混合物或者正電與負電在很短的回路中彼此傷害。這個危險被(主要作用在於媒介排解這兩個系統的)第三個系統的形成而排除。就是這個介入引導了這兩個對立的系統走向未來的發展。這個現象在歌德的”極性的加強”概念被描述得很好。承繼上述想法,我們應該找出這個系統在身體上的空間位置。

這兩個系統的相互作用不只是存在於身體的上部與下部,也存在於活動與休息這短暫的改變之中。這短暫的改變會產生一個韻律。所有在體內的韻律過程表示了這個短暫的改變,而且可以被集合起來當成一個韻律系統。現實上,這兩個相對的系統並不是立刻有活力的,而是持續性與週期性的改變。在白天,人們清醒,在神經感官系統的力量下活著。在夜晚睡眠的時候,真實生命過程打開了;體溫、被賦予活力、刺激了代謝過程的發生。此時,神經感官系統的活性被切關掉了;人睡著了。我們看到韻律系統不停的工作。研究得更深入些,我們發現醒與睡眠的韻律表現了兩個極性系統優勢(神經感官系統或代謝系統的活性)的改變。

這個改變或韻律在生命原型的表現在心臟與肺臟被找到。它們的韻律活動是這麼明顯,所以它們可以代表韻律系統。心臟不停止地一直在收縮與舒張之間做改變,我們知道收縮與緊縮的相反就是擴張與鬆弛休息。這個被描述的動態很明顯可見。肺臟同樣地也有在吸氣與呼氣之間做持續的改變。我們在此不像一般人那麼關心於這兩個器官的主要工作就是負責血液和空氣的移動。很明顯地,這些也是很重要,但是在思考韻律系統的本質的時候,我們更關心:當它們被放在這兩個極性的系統之間而媒介這兩個系統的時候,這個器官的純粹活動力與動態。

人體的三面向:

神經感官系統 休息、冷、分解代謝作用、死亡 疾病趨向:硬化
韻律系統 補償、和諧 疾病趨向:健康
代謝四肢系統 運動、體溫、合成代謝系統、生命 疾病趨向:發炎

這個人體的概念是由三個成員組成,提供了一個瞭解健康與疾病的鑰匙,在後面章節中會討論到的病理學與治療上印證豐碩。

醫生必須不只是要發現人體內那個趨向是佔主導優勢的,也要知道這個趨向跟人體年齡(也就是時間)的關連。人類不只是一個空間的組成,也是一個時間的組成。上述作用力在人體三面向的作用效應,以及人類的超敏感體,在人的發展過程中會改變。

特定的趨向與特徵在七年期都可以被觀察。這些特徵在後面的章節都會被找到。




LU 2010.6.3 於台中

e-Mail = lu.taiwan@gmail.com



僅將此篇敬獻給我老婆,以及當初帶我們得以有機緣看到華德福教育的某位娃得福托兒所家長(當然也感謝小橋工作室以及各地支持華德福教育與醫學的人士與單位)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lly 的頭像
milly

天空下,我~飛翔!

m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