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8.6.11
我從去年就開始留意腸病毒的新聞。
真的如我所擔心的,今年的腸病毒是大流行。
雖然電視幾乎都沒有在報導,不過那並不表示疫情不嚴重。
直到我發現身邊的朋友,及附近的幼稚園停課,我才真正意識到腸病毒的威脅。
昨天已經出現第五個死亡案例,我相信當爸媽的一定會很心痛。
可是這樣的傳染疾病真的是很難去避免。
因此多認識病毒並盡量做好防護措施,我想是每個家庭都可以作到的。
也剛好小夏的學校連續兩週都發了腸病毒的宣導資料。
因此我這個閒妻涼母就來動動手指,把資料KEY上來,希望對大家有點幫助。



資料來源:善美真幼稚園衛教單。

一.認識腸病毒
腸病毒是濾過性病毒的一種,可分為克沙奇A群、B群、小兒麻痺病毒、依科病毒..等。常於夏季、秋初流行,經由病人的口鼻分泌物、糞便、飛沫等傳染途徑。其中腸病毒71型的感染可能導致病童急性心臟衰竭而有生命危險。病毒喜歡在濕熱的環境中生長和繁殖。

二.腸病毒典型常見的症狀
1.手口足病:
發燒或微燒,手掌、腳掌、屁股或膝蓋等部位零散出現呈長橢圓形淡紅斑疹或小水泡疹,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出現水泡潰瘍而疼痛、厭食、流口水(小小孩)。
2.疱疹性咽峽炎:
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處(只有口腔後半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厭食、流口水(小小孩)。

嬰幼兒有些第一天只有發高燒輕微嘔吐,咽峽部可能是正常或有點紅暈水泡,要到第2-3天才有明顯的小水泡或潰瘍。因此有的嬰兒發燒厭奶、流口水增加,會被家人誤認為長牙齒。因此如果小小孩有這些現象,或小朋友抱怨喉嚨很痛,厭食流口水,都可以請醫生檢查咽峽部及四肢、膝蓋、屁股。

三.臨床分期
目前流行的71型腸病毒臨床症狀可分為五期,家長必須熟知各期特點,尤其是前三期,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而小於3歲的小孩是高危險群,必須更加小心。

第一期:黏膜皮膚期。
此時病童出現手足口病或咽峽炎的症狀,包括發燒、喉嚨痛、食慾下降、流口水、口腔潰瘍、手掌腳掌或屁股出現小水泡等。若出現上述任何一個症狀,請痢疾讓小兒科醫生診斷是否已經罹患腸病毒?在此時期家長應讓小朋友在家絕對休息,避免刺激,給予退燒及適當的水分,要專人照顧並觀察有無出現第二期症狀。

第二期:神經期。
此時病人出現腦炎,脊髓炎或腦壓高的症狀,包括肌抽搐(手腳不自主的抽動),驚嚇反應,肢體無力(單肢或多肢),步態不穩,吞嚥不協調,眼球運動異常(如鬥雞眼)頭痛,厲害嘔吐等症狀。若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到醫院求診。

第三期:交感神經興奮期。
此時病人出現心跳快(安靜且不發燒時,心跳每分鐘大於140次,家長可將耳朵貼於小朋友的左胸前,計算一分鐘的心跳數)、血壓高(安靜時的收縮壓大於120豪米汞柱),冒汗,蒼白(有的出現臉部局部潮紅),四肢冰冷等症狀。若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住院。

第四期:心肺期:
此時病人出現心臟衰竭,可能的症狀包括全身無力,呼吸急促(每分鐘大於40次),呼吸困難,心跳快(每分鐘大於160次),精神明顯不佳或不活潑,意識明顯改變等。

第五期:失償期。
此時病人心臟衰竭持續惡化,出現明顯休克的症狀,包括意識喪失,全身軟癱,呼吸微弱,嘴唇或手腳指發紫,口鼻冒泡或出血等,隨時有生命危險。

四.觀察有無重症前驅症狀的變化
如果小孩子的活動力不錯,精神狀況很好,就可以較放心觀察。但嚴重併發症搭多以猝發形式突然出現,仍應小心。尤其是3歲以下的小朋友在皮膚上(手掌、腳掌、口腔黏膜、屁股或膝蓋)出現疹子的五天內。
如有下列情況需立刻就醫,儘速請醫生診察是否有少見的腦膜腦炎或心肌炎等,併發重症的前兆。

1.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應及早就醫,一般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疹2-4天後出現。
2.肌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無故驚嚇,嚇哭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
3.食慾不振或持續嘔吐,食慾不振超過24小時,一天嘔吐之次數超過2次以上,尤其是在沒吃東西時也吐。
4.持續發燒、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或昏迷,活動力降低。
5.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心律不整,在休息狀態下呼吸急促或心跳超過每分鐘100次以上。
6.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四肢冰冷、或手腳、嘴唇發紫。

五.如何協助病童
1.腸病毒沒有特效藥,需多給予支持性治療,多喝水(或稀釋過的舒跑飲料),多休息(過多活動會讓心肌肉裡的病毒濃度增加)。
2.避免再進出公共場所,暫停上學,建議最少三個禮拜,帶完全康復再復學。
3.不正常的昏睡,持續地嘔吐,肌躍型抽槒(驚嚇式的全身性肌肉收縮),必須要緊急就醫。
4.復學後的小朋友仍須注意洗手及個人清潔衛生,其口鼻分泌物及糞便仍會存有病毒,為期可長到1-8個月。
5.注意孩子的睡眠時間應該充足,勿過晚就寢,及飲食營養的均衡與充足以增加抵抗力及免疫力。
6.罹病期間可吃些容易消化的,營養豐富的食物(如小魚粥,青菜豆腐湯)切忌油炸,辛辣,薑,魚蝦蟹等並多喝溫開水。

六.如何預防
1.注意環境及通風。由於病毒喜歡在濕熱的環境中生長和繁殖,預防腸病毒要維持溫度及濕度較低的環境,所以居家環境要防潮濕,個人方面必須注意衛生習慣,同時少吃冰,少淋雨,以免吸收濕氣。
2.可以多喝新鮮的蕃茄汁,柳橙汁,蔓越梅汁有助於提升免疫機能,也可以將綠豆、薏仁、冰糖煎水服用,或是將薄荷、菊花、冰糖煎水服用。
3.盡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
4.加強個人衛生,勤洗手,定期清洗玩具。
5.均衡的飲食習慣,適度的運動以增強個人抵抗力。
6.如有罹病,應在家隔離,請病假暫時勿上課,以免傳染給別人。 

另外附上一篇教人家如何消毒的文章 :
預防呼吸道傳染性疾病-學校/幼稚園/托兒所的指引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lly 的頭像
milly

天空下,我~飛翔!

m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